全链条反诈体系升级 打击代理退保黑产转向制度化、常态化治理

全链条反诈体系升级 打击代理退保黑产转向制度化、常态化治理

  • 支   持:
  • 大   小:
  • 开发者:
  • 提   现:
  • 说   明:
  • 分   类:业界新科技
  • 下载量:1次
  • 发   布:2025-01-20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全链条反诈体系升级 打击代理退保黑产转向制度化、常态化治理简介

  近日,监管部门再次警示“退保黑产”的风险。公安部于2025年1月3日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开展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举措成效情况。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局长李有祥特别提醒,社会公众应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正规渠道维权,拒绝非法代理维权,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拒绝恶意投诉。 

  事实上,各部门近年已多次发文联合整治“代理退保”黑产。所谓“代理退保”黑产(恶意投诉代理全额退保黑色产业链)一直以来是保险行业的一大痼疾,尤其在2019年前后尤为猖獗,虽然经过了一系列专项打击,至今仍有犯罪分子隐藏在暗处伺机而动,时不时导致恶性案件的发生。 

  “代理退保”黑产对消费者自身以及整个保险行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非正常退保,不但要承担退保带来的经济损失,事后更要给黑产提供20%~60%不等的高额“代理服务”费。另一方面,在将个人身份信息、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交给“代理者”之后,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冒名贷款等风险。 

  针对消费者被犯罪分子利用导致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提示,防骗并防止被利用的首要原则是增强守法意识,不贪图小便宜,警惕代理退保,不轻易泄露自己的重要信息。 

  从区域性到全国化:退保黑产扩张轨迹 

  据观察,“退保黑产”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运作:一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及短信营销等渠道,以“全额退保”为诱饵,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事宜,在收取高额手续费的同时,往往还会侵占退保资金;二是通过诱导投保人退保原有保单并重新投保,与保险代理人串通将新保单归入新进业务员名下,套取保险公司的新人业务奖励。 

  此种“双向套利”模式使黑产团伙在收取客户高额手续费的同时,还能从保险公司骗取佣金收入。更为恶劣的是,这些黑产团伙往往采取极端手段,怂恿、教唆或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或举报保险机构,通过反复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煽动消费者过度维权、散播保险行业负面信息等手段向保险机构施压,实现非法牟利目的。 

  从整个保险行业来看,代理退保黑产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大,不仅扰乱保险行业正常经营秩序,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常伴有敲诈勒索、诈骗、职务侵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甚至滋生助长黑恶势力。一是扰乱社会秩序,破坏金融稳定;二是损害行业形象,扰乱金融秩序;三是占用政府资源,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四是损害消费者权益,存在资金受损、个人信息泄露或遭受诈骗等多重风险。 

  另外,猖獗多年的“代理退保”黑产几经异化,已呈现出犯罪主体职业化、团伙化,手法专业化,渠道扩张化等特征。《“非法代理维权”治理调研报告(2023)》显示,全国目前有超万家以“债务咨询”“法务咨询”“停息挂账”“个人债务重组”“征信修复”为名头的公司,“非法代理维权”从业人员达数十万,而在黑产煽动教唆的“非法代理维权”活动参与人员在高峰时期更是高达数百万至上千万,给金融机构造成数百亿元级别的财产损失。 

  行业研究显示,“代理退保”黑产呈现三大演变特征:一是地域扩张,从最初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西部腹地渗透;二是获客渠道升级,由传统线下模式向“线上+线下”运营模态;三是信息获取手段恶化,从收买离职保险代理人获取客户信息,演变为有组织地渗透保险公司实施系统性信息窃取。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退保”黑产出现利用短视频、直播、微信群组等渠道招揽客户的新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2024年以来,此类新型“代理退保”黑产模式逐渐呈泛滥态势,并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短视频主播公然宣传可“全额退保”,吸引观众流量。二是,视频主播及助理拉拢意向保险消费者加入指定的“退保维权微信群”,诱导保险消费者委托代理退保,甚至承诺可全额退保。三是,“代理退保”黑产人员煽动微信群内保险消费者群体上访,以拉横幅、拍直播、大声吵闹等非理性方式进行闹访,以达到退保目的。四是,部分律师、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参与“代理退保”,以虚假宣传博眼球、获流量,借律师身份牟取保险消费者的信任。

  面对“退保黑产”的快速壮大,各地监管部门密集发布系列文件,并联合公安等部门、行业机构发起专项治理行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打击恶意逃废债”,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针对债闹组织教唆借款人反复向相关部门或金融机构“恶意投诉”的“逃废债”行为作出明确指示。同期,上海、广东等多地原银保监局决定开展人身险公司退保风险排查工作,重点聚焦“关注恶意投诉全额退保黑色产业链引发的非正常退保风险”等四个方面。

  2021年7月13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将“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等纳入打击范围,严厉打击有组织的保险诈骗活动、职业化第三方及保险公司内部人员非法获取保险客户信息。

  专项行动频出,多地监管全链条围堵

  2022年伊始,原银保监工作会议指出,确保2022年经济金融大局稳定,防风险是重要课题。对此,会议提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并将严肃整治“代理退保”乱象上升为重点工作。

  退保黑产整治工作迎来新局面,各地监管部门开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打击行动。2022年5月,上海银保监局率先多措并举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打击“退保黑产”违法违规行为。同期,黑龙江原银保监局创新工作机制,联合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跨部门协作体系,通过加强“行刑衔接”形成打击合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下半年,中央和地方针对“代理退保”问题密集发布近20份治理文件。监管、公安和行业机构的联合打击行动取得初步成效,一批违法案件得以成功侦破,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不过,打击行动不断加大力度的同时,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级,更将目标瞄向社会弱势群体。根据原银保监会2023年4月6日发布的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代理退保”黑产呈现新动向,瞄准手握养老资金的老年群体,监管部门将“代理退保”陷阱列为老年人应当警惕的三大养老诈骗之首。风险提示指出,一旦老年人落入圈套,不法分子不仅可能索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更有甚者或将直接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资金。

  面对“退保黑产”的态势演变,各地纷纷推出创新举措。2023年5月,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对一起“代理退保”黑产案作出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6名涉案人员拘役5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这是全国首例将“代理退保”黑产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案件,开创了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重要司法先例。

  业内认为,这一判例明确“代理退保”黑产的违法性质,为后续案件处理提供参考。

  新“国十条”划重点,监管构建反诈体系

  进入2024年,“代理退保”黑产整治工作迈入新阶段。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在“保险销售后行为管理”方面明确划定红线,严禁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推介等活动,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完善退保管理制度,为规范退保市场奠定基础。

  行业自律与监管协同进一步加强。2024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保险行业异常投诉识别指引》,首次系统性界定了“维权黑产”“退保黑产”等行为的异常特征,为行业识别和防范黑产提供指南。《指引》明确将投诉人与第三方合谋进行“全额退保”“超现金价值退保”等行为纳入异常情形范畴。

  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确立反欺诈工作目标是建立“监管引领、机构为主、行业联防、各方协同”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违法犯罪势头有效遏制,行业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者反欺诈意识明显增强。该办法要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建立健全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反欺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案件移送、调查取证、司法建议等多方面加强合作。

  2024年9月,国务院对外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彰显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其中第四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特别强调,要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决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违规代理退保等行为。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的密集出台,标志着“代理退保”黑产整治工作已从个案打击转向制度化、常态化治理,将有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加大黑产动向研究投入,持续收集、分析黑产动态,形成行业内黑产信息共享机制,提前制定针对性应对举措,有效阻断黑产干扰,及时筛查移交代理退保违法违规线索,联动公检法等单位加大打击力度。此外,要加强消费者信息保护,积极推动清理非法代理退保广告,切断黑产获客路径。” 

  业内人士呼吁,广大金融消费者应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切勿相信“代理退保”黑产团伙的“全额退保”“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黑产话术。针对合理退保需求,消费者可以通过合法渠道积极维权,增强自身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